(楼主)找学校
2019-12-26 09:16:04 |
明明是初中二年级的一名学生,最近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厌学情绪,常常逃课去网吧上网,有的时候还会在网吧通宵。他的父母一次又一次发了疯似的把他找回来,不问缘由强迫他返校。但是,维持不了几天,就又出现了逃课的现象,而且愈演愈烈。再后来,明明干脆辍学在家,整天和父母争吵,气急了甚至以离家出走来要挟父母,最后,他的父母彻底失望了,只能无奈地叹息,任由明明小小年纪便无所事事在家混日子。
当孩子出现厌学、逃课等问题的时候,许多父母都会把原因归结到孩子身上,认为是孩子不争气、不懂事,事实上,孩子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他自身的原因之外,还受到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比如,父母本身文化素质不高,育儿知识不足,起不到好的榜样作用,缺乏对孩子有效的教育引导。再比如,学校的老师个人素养不高,教学方式简单粗暴,或者同学之间缺乏友爱等等,都有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然而,以上这些都不是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根本原因,导致孩子厌学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作为父母,又该如何去面对呢?
01、学习充满了痛苦的体验,孩子的内心满是恐惧。
有一句话说的好:让孩子恐惧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父母对学习的态度。
许多孩子进入小学之后,每晚的家庭作业时间仿佛就像是一场梦魇,写的慢要挨批评,写的不认真要挨批评,不会做还要挨批评。每次考试结束,考的低要挨批评,考的高还是要挨批评。课堂上如果表现不好,还有可能受到老师的责罚、同学的嘲笑等等。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当孩子想要好好面对学习的时候,随之而来的都是非常不愉快的体验,一次又一次,痛苦、难堪、恐惧伴随着学习,伴随着书本,伴随着家庭作业,渐渐地孩子就会对学习充满了抵触,产生厌学情绪。
心理学上有一个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狗做的一个实验,在实验中,把一只狗关进笼子里,每次给它送食物前,都打开红灯、响起铃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只要铃声响起,红灯一亮,狗就会因为条件反射而开始分泌唾液。
这个实验的意思是说,如果让原本没有任何关联的行为和刺激多次联结,长期在一起出现,那么,当其中一样单独出现时,就会不可避免地瞬间联想到另外一样东西。
父母既希望孩子爱上学习,又不停地让学习和批评、训斥、责骂联结在一起,孩子每次面对学习的时候,都会产生不愉快的联想,内心自然就会非常地抵触学习。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爱上学习,就要让这种条件反射的行为消失,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多鼓励、表扬孩子,尽量不要批评、打击孩子,慢慢地消除不良刺激,帮助孩子减轻抵触情绪,才有可能让孩子重新爱上学习。
02、一次的懈怠,成为永久的、不可原谅的殇。
有的孩子平时学习比较努力,成绩也很好,但是某段时间孩子感觉压力很大,很累,所以,就想要暂时地让自己放松一下。这种情形正如我们大人每天持续不断的工作,也会感觉到疲惫,偶尔会懈怠一下,这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给自己一点舒缓时间,然后有精力再次恢复常态。
但是,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形的时候,父母往往不能够做到正确看待,也无法做到理解孩子,主观上不允许孩子有丝毫的松懈,冲动地对孩子说教,指责孩子不努力,把孩子说的一无是处,给孩子的内心造成了更大的压力,也让孩子产生了深深地负罪感,这样做非但不会让孩子回归学习,还会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下滑得更快。
与此同时,伴随着成绩的持续下滑,接踵而来的是父母和老师一次胜于一次的批评、指责、限制、惩罚,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孩子的学习兴趣完全被打压,让孩子丧失了对学习的信心,情绪变得更加消极,直至产生厌学情绪。
这种情形也可以用心理学上的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来解释,意思是说,当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会增加。同理,如果在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活动发生之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它的力量就会削弱。
当孩子第一次“合理”懈怠的时候,父母的斥责实际上就是一种强化刺激,这种强化刺激会让孩子懈怠的程度加深,当孩子更加懈怠的时候,父母的斥责力度也随之加大,也就是刺激加大,就会不断加剧孩子懈怠的程度。
也就是说,父母一开始采取的错误做法,导致事情不断恶化且循环,就会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
如果父母在孩子刚开始有一点懈怠的时候,不要打压孩子,而是理解孩子,允许孩子暂时停下来休息休息再走,让孩子有机会得以喘息后再重新出发,就不会出现后续成绩不断下滑的情形了。
03、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认定自己是个“差生”。
有的孩子学习比较吃力,学习成绩比较差,学不会或者学得慢,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常常被老师批评、被父母责骂。有的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盲目地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持续给孩子施压,但是孩子的成绩依然没有起色,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也有的孩子在学习上一直很用功,但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虽然下了很大功夫,但成绩却很差,多次的失败也让孩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这两类孩子往往会破罐子破摔,认定自己就是个“差生”,认定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足、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认定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提高学习成绩,失去了学习的动机,不愿意再做任何尝试性努力,最后产生厌学情绪。
关于“习得性无助”,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同样用狗做了一个实验。
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被关在笼子里的狗则无法无力逃避电击。多次实验后,先让蜂鸣器响起,在给狗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狗都不会往出逃,而是不等电击就先倒在地开始绝望地呻吟和颤抖。
孩子的这种厌学情绪就可以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厌学”,这种不良的厌学情绪,不仅会让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还会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形成非常不好的影响,孩子在人际关系、人生目标等等方面也都有可能丧失信念。
当孩子处于这种厌学状态的时候,父母可以尝试做到以下3点,帮助孩子重塑信心:
别指着错误不放,要善于发现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有的父母在检查孩子作业的时候,习惯指着孩子的错误不放,却从来都看不到孩子做的好的、对的地方,这样做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这种思维定势必须要打破,父母需要怀抱着像孩子刚刚学会说话、走路时的激动心情一样,善于发现、捕捉孩子的优点,及时地鼓励孩子,为孩子的每一个微小进步而骄傲,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每一步都很有意义。
记得我家儿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常常因为写不好数字而哭鼻子,这时候,我就会拿起他的本子,从他写的一行数字中找出一个写的比较好的来鼓励他。有的时候,他写的确实不太好,想要找出一个写的比较标准的很难,我依然会选择一个次好的来鼓励他。如果我们的眼中都是孩子的优点,那么,孩子的优点就会越来越多,缺点就会消失,反之,亦然。
不要随意责怪孩子,要对失败的情境做出合理归因。当孩子没有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有的父母会劈头盖脸地骂孩子不认真、不努力,把原因都归结到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上,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误的失败归因,认为是自己不够好。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帮助孩子一起分析试卷,找准问题,同孩子一起寻求解决办法,当孩子把错题都弄懂后,再找来同类型的题给孩子做练习,这样当孩子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时,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父母这样做会让孩子明白,自己没有考好,并不是因为自己本身不够好,而只是某一道题不会做,或者某部分内容掌握得不太牢,只要把这道题弄懂、弄会了,就可以取得好成绩。
建立适当的期望,帮助孩子提升掌控力,树立成功的信念。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太高,或者给孩子订立了不切实际的目标,也容易让孩子对自己丧失信心。父母要善于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降低对孩子的期望,才能让孩子对学习有掌控力,逐步树立成功的信念。
我的儿子所在的班级,有一位女生每次考试都是全班最后一名,但从这个孩子的脸上却看不到一丝的自卑,她非常地乐观、开朗、自信。
直到有一天,我见到了她的妈妈,才知道原因所在,这是一位非常包容的妈妈,她认为自己的女儿成绩差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她相信只要女儿努力成绩是可以提高的,是可以从倒数第一成为倒数第二的。
她从不让自己的女儿去和别人比较,也不让女儿太过在意别人的评价,而是和自己比较,只要努力,哪怕前进一个名次也是一种成功,后来,她的女儿果真一次比一次进步,虽然没有名列前茅,但再也不是班级垫底的那一个了。
实际上,她的女儿虽然成绩不是最好的,但却非常有才艺,芭蕾舞跳得特别棒,常常在全国拿奖,而且还参加了一个电影的拍摄,对角色的诠释非常到位。
这位妈妈在面对女儿名次的时候,没有责怪、没有打压,有的只是包容与理解,只是降低了对孩子的要求,她让孩子明白,想要取得怎样的成绩自己是可以掌控的,只要努力就会进步,就会获得成功,所以,她拥有了曾经垫底,却一路向上,健康、快乐、阳光、多才多艺的女儿。
04、学习变得功利,孩子找不到学习的意义。
许多父母都陷入了这样一个教育的误区:
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考个好大学,
只有考个好大学,才能有份好工作,
有了好工作,才能有高收入,
有了高收入,才能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才能有一个好的家庭,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然后,这个孩子再次重复同样的模式,如此循环往复: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
如果孩子把学习的目标建立在这些狭隘的追求上面,就会找不到学习的意义,无法持续产生学习的动力。孩子会觉得我不学习,同样可以拥有这些,或者我不一定要拥有那么多,我现在过得挺好的,为什么要学习呢,追求这些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学习有着更为深层的意义,正是因为学习,我们的大脑才能得到发展,正是因为学习,人类才成为了地球的主宰。
如果长期不动脑,人类的智力水平就会停滞或者下降,生命的质量就会降低。正是因为学习,我们的能力才不断得到提升,才能持续创造价值。正是因为学习,我们才有了选择生活的权利,拥有了多姿多彩的人生。
学习原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孩子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与力量,不断找到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不断提升个人素养,产生满满的自豪感、成就感与价值感,而一个人想要获得长足的快乐,也是需要终身学习的。
父母要帮助孩子把所学知识与兴趣爱好连接起来,与实际生活连接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让孩子的知识有一个实现价值的出口,从而找到学习的意义,不要只是单纯的注重孩子的成绩,逼迫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成绩而学习。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种原因导致的厌学,想要进行改变,最根本的方法其实是改变孩子大脑中的经验、体验等心理内容的兴奋度,概括起来需要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找准原因,帮助孩子消除不适应反应。
当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时候,如果父母只是笼统地给孩子讲学习如何如何重要、不学习如何如何糟糕的大道理,是不会对孩子有任何帮助的。
父母应该认真查找孩子厌学的具体原因,然后帮助孩子克服。比如,有的孩子不喜欢学习某个科目,并不是完全排斥这一科目,很可能在背后藏着一些细小的、不易被察觉的原因。有的是因为不喜欢某一科的老师,有的是因为背诵让孩子感觉到痛苦,有的是因为计算让孩子感觉到痛苦。我们必需要深入地与孩子或者老师交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逐个攻破,帮孩子消除不适应反应,才能真正帮助到孩子。
(2)、在学习中找到小小的成就感,让学习产生积极反应。
在对待孩子考试成绩的时候,如果孩子考了60分,不要拿孩子和班上分数最高的孩子比,说某某某考了100分,你看看你和人家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而是对孩子说,考得不错,有进步,上次才考了50多分,都没有及格,这次及格了,说明你这段时间很努力,只要继续努力,下次还会有更大的进步。在听写单词的时候,如果听写了10个,孩子错了7个,我们不要责备孩子错的太多,而是对他说,这次对了3个,比上次有进步,上次才对了2个。
以这样一种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学习,让学习产生积极反应,帮助孩子建立小小的成就感,获得成功的体验,孩子就可以保持平衡、愉悦的学习状态,对学习越来越有信心。如果父母总是看到孩子的不足之处,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时时刻刻盯着孩子的错误不放,就会彻底摧毁孩子对学习的信心,让孩子觉得自己的世界一片黑暗,内心充满了消极负面的情绪。
(3)、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兴趣,有的孩子可能比较喜欢语文、英语类的科目,有的孩子可能喜欢数学、物理类的科目,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好静,父母需要针对孩子的兴趣点创造机会,对孩子进行奖励与引导,让孩子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的情绪,比学习方法更重要的,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有的孩子特别好动,总是坐不住,父母不要责怪孩子学习不踏实,而是迎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帮助孩子寻找一种适合他的学习方法,比如,可以尝试在游戏中学习等等。
有的孩子喜欢书写,不喜欢计算,父母就可以创造条件,单独对孩子的书写进行奖励,让孩子在学习中体会到愉悦感、成功感、快乐感。
(4)、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想要培养孩子的求知欲,父母自己首先不要对生活有得过且过的态度,不能停止学习,要对知识保有兴趣,业余时间尽量多读书,用我们的求知欲来感染孩子,只要我们做到不断地学习,对学习充满热情,孩子就会成为我们的影子。
另外,也要尽量抽时间多读一读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让我们与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我的儿子上了初中后突然迷上了玄幻小说,说实话,我当时有点着急,担心这些小说会对他产生不好的影响,确实有些孩子就是因为读这一类的小说太多而产生厌学情绪的。
但是,我非常清楚一点,那就是强制阻止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所以,我专门抽了一天的时间读了儿子平时读的小说,用这种方法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了解他每天在看什么、喜欢什么、思考什么,做到与孩子之间有共同语言。
只有拉近了与孩子的关系,父母说的话孩子才愿意听,才能有机会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说,父母和孩子之间首先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链接,也就是说亲子关系要始终放在其他问题的前面,当亲子关系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自然也就消失了。
(5)、增强孩子对学习的掌控感。
有的孩子给自己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学习计划,对每天的哪个时间段学习哪个科目都做了规定与限制,这种计划看上去天衣无缝,实际上非常不容易掌控,因为一旦有突发事件出现,计划就会无法完成,最后演变成了不是孩子在控制时间,而是时间在控制孩子,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孩子往往会因为没有完成计划,而充满自责与挫败感。
还有的孩子对学习计划中的内容没有明确化、具体化,只是在某个时间段内安排了某个科目的复习,却没有具体列出科目中的哪部分内容,这样就会导致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把时间花在具体的事情上,很可能只是盲目地翻翻书,却无法取得相应的学习效果。因为目标指向不明确,在这段时间里,很容易就会毫无意识地被其他事情所吸引,比如抠抠指甲、咬咬笔,看到书包有点乱,又忍不住低头去整理,把时间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琐碎的事情上面,失去了对内容的掌控感。
这就好比我们大人也是一样,本来计划好了上午要完成的一项工作,结果到了电脑前坐下来,没有直接上手工作,却不停地刷屏幕弹出的网页,或者打开邮箱看看有没有信件,等到想起来工作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上午,匆匆忙忙赶工作,效率可想而知。孩子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单位时间内对具体的学习内容没有规划就很容易陷入被动状态。
还有的孩子不注重学习结果,不考虑学习的效果,不会动脑筋,表面看上去似乎很用功,其实是在做无效练习,错误地把重复劳动当成努力,没有产生任何的学习效果,这样做也很辛苦,因为一个人往往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在没把心放进去的情况下照章行事。比如,有的孩子背单词,不停地在那儿背,却没有进脑子,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单词也没有记住,浪费了好多时间,却没有任何效果,只有满满的挫败感。
父母要引导孩子对学习内容、结果、过程、时间进行控制,把学习任务合理地细化、量化,把时间进行切割,分成小块,让目标和时间在头脑中清晰起来。这样有了具体的目标,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每完成一小块,就会产生满满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会反过来对孩子形成激励,让学习变得非常轻松和快乐,让一切都在孩子的掌控之下,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动力。
与此同时,也可以和孩子协商约定一些奖惩措施,对孩子完成的部分进行奖励,对未完成的部分做出一定的处罚,需要指出的是,处罚的方式最好由孩子来决定,这样更有利于执行,如此来帮助孩子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