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贴
职教网banner图
孩子突然厌学?情感支持缺失!
(楼主)找学校

2019-12-26 16:53:21

某校学生跟心理咨询师作交流。

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专家剖析个案 建议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提供情感支持

15岁的初二女生从小规矩听话,为何突然变得无心向学,乃至沉迷网络交友?日前,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周虹接到了一起求助,结果发现了童年经历和早年教养的缺失,导致女孩子缺乏必要的情感支持,引致成长过程中的障碍。有著名的亲子关系研究者认为,“无条件接纳”的“重要他人”是给孩子必需的“心理营养”,为人父母者应多加关注。


案例

她从网络里找到“共同语言”

15岁的晓雯是广州某中学的初二女生,2岁时父母离异,她跟随爸爸生活,那几年是奶奶担起生活照料的职责。5岁时爸爸再婚,她投入了新家庭。由于个性内向,跟后妈乃至爸爸的关系并不亲密,但她还算规矩听话,一家人相安无事。

变化发生在升入初中后。晓雯开始无心向学,上课睡觉,沉迷网络交友,生活日夜颠倒,和家里人的沟通也越来越少。亲友很疑惑:一向乖巧规矩的女孩子为什么说变就变了?

在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咨询室,晓雯给咨询师周虹的第一印象是沉默不语,低头看桌面的她没有任何主动跟人交流的意思。几次的接触后,双方慢慢建立起信任。“家人对于我来说是无所谓的。”“我没有一个朋友。”女孩子道出了心底话。

原来,幼时跟“思想古旧”的奶奶一起生活,又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晓雯寻找不到抒发自己意见的渠道,久而久之,便表现得“很听话”。

有了新家庭,晓雯却发现爸爸个性固执,爱说理,了解少,管教多,导致父女关系不亲密,“无话可说”。譬如,爸爸一方面总说成绩没关系,可一旦她考砸了,“他的脸色就不好看”。对她的交友选择,爸爸也是完全根据成绩来评判好坏。她一度以为,自己没有朋友也是因为“成绩不够好”,但努力学习后发现还是没有朋友,渐渐也越来越懒得跟同学交流,觉得上学没意思,反而从网络里找到了许多有共同语言的“朋友”。

分析

早期亲密关系是一生安全感来源

心理咨询师周虹介绍,心理学上一直认为童年经历和早年教养很重要,根据心理分析学者艾里克森(Erikson)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婴儿期(0至1.5岁)存在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来自于他的抚养者,在一般的家庭里,抚养者都是父母,又或者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一个孩子感受到周围父母的关系,家庭关系是稳定的、安全的,对自己的行为是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就能发展出稳定的安全感,长大后成为一个独立主体,能够跟别人“以情相惜”。

周虹指出,晓雯因为家庭关系的不和睦,父亲、母亲、奶奶等都没有做到对她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在婴幼儿的关键期没有获得足够安全感。另外,年幼时她会觉得父母的关系这么差,懂事后感到“我说的话也好像从来没有人听,我总是无能为力,我把我的感官关掉算了”,渐渐变得不敏感,我行我素,“家人对我来说是无所谓的”。

厌学背后是情感支持的缺失

周虹引述国外研究理论指出,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危机主要与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有关。青少年需要有认同及归属的团体,有了友谊做基础,青少年在个人兴趣与活动上就能获得共同分享的对象,在个人遭遇问题时也能获得协助,或在情绪上得到支持。

晓雯在童年时期经常被限制外出玩耍,被教育要“听话”,她失去了自主交友的早期尝试,而且晓雯一直以来都没有感受到家人对她的赞许和鼓励,所以也没有发展起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在上学以后,父亲在她交友问题上的管教,又进一步限制了她的行为,她的交友需要只能从网络中得到满足,这些有共同话题的圈子和同伴成为了她分享的对象,也获得了情绪的支持和个人的认同,渐渐变得脱离现实,日夜颠倒沉迷于手机网络中。

建议

家人的接纳与支持

周虹表示,有著名的亲子关系研究者认为,“无条件接纳”的“重要他人”是父母提供给孩子重要的“心理营养”,如果一个生命从来没有感受过“无条件接纳”,没有一个“重要他人”,他一生都会去寻找,否则整个人都会不稳定。

举例而言,就如同一个口渴的人,无论如何都会去寻找水源。所以,很多在早期教养里缺失安全感的孩子,到了青春初期会早恋,会爱上一个品行不良的“坏人”,“而父母说破嘴皮也没有用,因为那个人可以无条件地接纳她,这种被认同感就会让她不顾一切。”

周虹总结说,晓雯会沉迷网络只是为了寻找现实里没有的认同和接纳。而且即使刚开始没有说太多话,但她依旧愿意一次又一次地到咨询室来,慢慢越来越表露内心,因为她感受到了无条件的支持与关注,也可能会把咨询师作为过渡性的“重要他人”。

为此,晓雯的父母家人需要从头做起,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接纳,接纳她因为没有朋友而不愿上学的情绪,接纳她需要同伴而不懂交往的焦虑,接纳她整个人,对于在青春期会比较敏感和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家长可以行动多一点支持,嘴上少一点干涉,给予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相信他有自我转化的能力,感受到来自家人默默的关心,慢慢地成为她的“重要他人”,把安全感找回来。总之,先改变亲子关系,厌学等问题才会逐步得到解决。

拓展知识:以自我主导代替伪装压抑

心理咨询人本主义学派掌门人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不再想控制孩子的一切,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而是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尊重他,会激发他的能量。相信他会成为他自己。不需要伪装,不需要压抑。他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自我主导的人,一个拥有个人目标和价值观的人。而且他会从这样的家庭关系得到很大的满足,会爱家人,爱交流。

“无条件积极关注”不等于“什么都听孩子的”。给孩子自由,但这种自由只能是相对的自由,需要适当的约束,孩子的愿望也需要节制。在孩子的想法确实是有问题时,可以和孩子商量、谈判,使他能够愉快地同意父母的意见或者产生一个妥协的方案。孩子也有惰性,需要督促,但督促的方式应该是孩子不反感的。

回复贴子
职教网banner图